English

秀州书局

1998-08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不久前去嘉兴公干,我请文化局朱局长帮忙介绍位“朋友”,以便在我向下跑时当一下导游。随后,一个电话打进我的房间,说是“朱局长让我来……”。连忙请其上来,四十来岁,很潇洒也很精干。交换名片——他叫范爱我,单位是秀州书局。嘉兴古称秀州,书局隶属市图书馆,是国营。我问:“您这名字——”他答:“自己瞎起的。”

他陪我走了两天,第一天访问嘉兴市内。首先来到大运河边的一个小庙。不进庙门,却让我反复打量庙外一根廊柱上的图形。柱子是花岗岩的,其上隐隐一个僧人,颜色潮红,像染了血似的……“你猜对了,它叫‘血印僧’,越是下雨天气就越潮红。当初庙里有个和尚为了抵御倭寇而宁死不屈……”随即讲了一个很委婉的故事,最后还说“民国以来凡是到嘉兴来的名人,都必看它……”我颇惊异他动辄“民国以来”的口吻,好像他亲眼看见似的。

第二天去了嘉善镇的西塘古镇,有些像苏南的周庄,但又比周庄舒展开阔。在那里,小范带我拜访了他的一位忘年交,书法家江蔚云先生。西塘到处是他写的牌坊。见面才知道他已八旬开外,但精神极好。范引他出示收藏给我看,范每问到某一家——“有么?”江老连称:“有咯,有咯。”转身就从里屋取出用旧报纸包着的报卷,然后逐一打开……偷眼看去,发现墙上还有一幅他用大篆写好的“自挽联”——“问何年解脱尘缘,忍负尔枝头香萼;愿此日攀登仙界,喜逢他岭上娇云。”江老注意到我的目光:“见笑了。上联是写我前妻的,她会画画;下联写我现在的这位,她刚才就坐在楼下堂屋里……”临近中午,大家请江老出去便饭,他以“我吃素”婉谢。我们告辞,在一个临河小饭馆坐下,四个人点了六个菜,结账不到四十块钱。下午参观西塘民居时又碰到江老,他是来参加一个书画社的活动……我想,西塘游人之少实在是件美事,如把拜访江老也放进参观内容,最后是有可能“不似周庄,或胜周庄”的。

同游两天,我专程拜访了秀州书局一次。规模很小,除小范外,只聘任了几名退休职工,每人每天干四小时,“盯”一下门市,“发”一些邮购书。小范说:“江南的文化人只要路过嘉兴,几乎都愿意到这儿来坐一坐。邮购书的人很多。我们定期出版书讯,将来也寄一份儿给您……”

我归途中弯了一下苏州和南京。等我回到北京,小范的书讯已经摆在我的案头。一翻阅,发现信息量极大,味道也极好。它实质是“三合一”——其中有文化名人与书局的通信,有大宗邮购书的记录(比如某地某先生购进了哪些书,书名一大串,多是市场难得之书),也有当地最近的文化新闻,还把这次拜访江蔚云先生写了进去。这实在是地域文化中的一种创举,既为书局增加了知名度,也为提高销量做了铺垫。美中不足就在于书讯印制简单,一旦装帧上再考究些,就具有了收藏价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